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专题研究
前沿动态
专题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正文
> 正文

信息时代看全球高教三大趋势

2017-05-23 09:31  点击:[] 字体:

                                                                              来源:教育之弦 2017-05-22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的运作方式,随着慕课等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渐显现。

趋势一:互联网带动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后课程时代已经到来

传统高等教育有一些标准构成单位,如专业、课程、班级、同学。不少人会认为上课是接受教育的主流形式,而实验等动手环节从属于上课所学到的知识,只是一个应用操练环节而已。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增加,以及“快餐文化”的影响,那些与现实结合紧密的实习实践类课程、综合训练类课程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从边缘走向核心,对本科生培养质量和培养价值观产生关键性影响。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获得知识,能够在网上找到就没有多大兴致坐在课堂中听老师灌输。传统高校课程需要考虑如何重新设计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早在1995年,罗伯·巴尔(Rober Barr)和约翰·泰格(John Tagg)就提出高等教育范型正在从教学范型向学习范型转变,即从提供信息到设计学习体验,从思考输入到关注产出,从分散的活动设计到整体化活动设计。他们也谈到这样的范型转换至少要有数十年才能完成。现在20年过去了,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对人是怎样学习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与现有的高等教育教学结构有很大的冲突。高校的领导人是时候需要考虑新时代高校课程应有的形式和结构了,是所谓“后课程时代”(Post-Course Era)已经到来。

“后课程时代”不是说“课程”这个概念不再存在,而是说传统的那种有着清晰边界的、独立的、作为重要学习发生场的课程将会寿终正寝。美国大学协会(AAC&U)早在十年前就曾对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认为大学课程由教员或院系决定,培养方案中诸课程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甚至不是一个有关联的学习计划。2008年美国学生参与度调查项目对“高影响实践”活动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收获很大的经历往往都是他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课程,且多是合作课程、课外活动。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对比国内外高等教育差异时最明显的感受是:国外高校上课时间不多,课外阅读和讨论很多。反观我们对北大学生的调研,很多学生表示上课后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复习和作业,学习已成习惯的他们于是就选修更多的课程。

国内外调研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大学的课程需要重新设计,需要将学生提供的对学习有高影响的要素用于课程设计和课堂活动组织,比如: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所学知识加工整理应用创造的活动,提供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所学内容的机会,建立一种集体投入感;提供课程与其他课程或其他实践活动关联,或者设计的作业超过课程本身,如关联生活经历、关联其他课程或大型实践社群,创造不同的经历体验,让学生更常得到反馈,建立一种互帮互助/被指导的社群归属感;进行反思和集成式学习,通过实际应用找到与所学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对所创造东西的价值感,等等。

从教学范型转变到学习范型,这样的范型变迁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在这类课程实施过程中,技术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投票表决器能够快速告诉老师有多少学生还没有学会,课程管理平台让课程资料管理和学生作业成绩管理更为便捷,教学微视频可以让学生按自己掌握的情况反复观看,另外像学习档案袋这样按照学生而不是按照课程来组织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学生将关注点从单门课程扩展到更广泛的受教育过程,从而认识到所修课程对其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趋势二: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推动大学课程模块化、学制弹性化

随着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教学方面有如下三个发展迹象:

迹象一:推崇个性化定制/弹性学制

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环境对学习的支持也越来越友好,学生也喜欢数字化学习所带来的灵活性,愿意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业或取得学业成功。这都使得未来的高校培养方案有可能做到更加个性化。高等院校需要正视并适应这样的需求。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未来教育研究组对学校提出了16条建议,其中就包括建议将更多的课程分为小的模块课程,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建立模块课程库,跨院系共享,以组合形成更多的培养方案。拜技术所赐,也许未来学生可以像在媒体播放程序中建立音乐播放列表那样,组装这些课程模块,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受教育路径和受教育时长。

迹象二:推广采用混合教学/学习模型

目前在线学习已经贯穿各类高等教育,即使是那些以师生亲密接触、面授教学为荣的高校,课程中也已经有了在线学习元素。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于加速了高等教育向在线教育方向迈进的步伐,目前全球慕课已经超过3000门,不少大学教师在课程中使用或推荐学生使用这些开放可获取的课程资源,混合学习便自然发生了。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课程开始推广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一个例证。

迹象三:热议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管理决策

针对高校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大量数据,人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确定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在教学方面,则希望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能够真正帮到学生,比如对学生行为提供预警,在问题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的时候提前干预。学习分析技术以及相关的教育大数据分析最近几年已成为研究热点,教师开始像医生,用数据而不是印象说话了。

慕课的发展推动了国内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进程,提升了高校对教学管理平台、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似乎还没有产生对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变革的举动。

趋势三:高等教育不再只是由象牙塔高校提供,开始走向平价平民化

慕课运动给高等教育界所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高校,一些由资本市场提供支持的网络教学为主的高校,如美国的密涅瓦大学(Minerva),这些新型高校如同“盗火者”将原先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平民化、平价化,而支持这些新型高校的基础设施就是网络,以及在其上的数字化资源和学习管理系统。

这些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与传统高校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一方面,他们所服务的学生人群有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中有一部分已经开始涉足成人教育,目前的民办高校信息化水平往往较弱。互联网教育企业如果涉足民办高校,则有望成就中国的名牌私立大学。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高等教育的未来在向个性化适应性方向转变,要求学校和社会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这不仅使受教育机会增加,受教育方式更为灵活,受教育路径可以订制,获得学位的时间可以加速也可以减速,微学位、数字徽章等都将成为弹性学制的有机构成。学生学习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技术能助力这个理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