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information
新闻动态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正文

教育信息报报道我校“借鉴德国经验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探索

2010-10-11 14:15  点击:[] 字体:
                                            浙江科技学院打好“办学特色”牌
                                 借鉴德国经验 打造“卓越工程师”
  今年6月下旬,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全国共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而我省的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四所高校列入该项计划。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浙江科技学院长期以来就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全国入选该计划的10所地方本科院校之一,学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设计等6 个专业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9月入校的这6个专业学生将开始接受“卓越工程师”的锤炼。学校将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我国实际,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一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在相关行业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
借鉴德国经验夯实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基础
  德国的工程教育是世界领先的,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师”。从建校之初,浙江科技学院就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近30年的合作交流中,学校始终坚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工程师。
  在经历了引进借鉴办学经验、人员进修交流为主的起步阶段后,从上世界90年代起,浙江科技学院以实施中德政府级教育合作项目为契机,参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深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引进两个实践学期制度,开展生产实习(金工、电工实习)和工程实习,生产实习着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工程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还引入项目教学,项目设计的题目来自企业,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设计、制作到作品展示的整个实战过程,撰写项目设计论文,此举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性都产生了显著效果。学校还开展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应用性科研开发项目,并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组织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进一步确立了“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教育理念和“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改革要求,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
  在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长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浙江科技学院形成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2007 年,学校发起并承办了“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议,旨在加强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2009 年,“中德论坛”第二届大会在德国汉诺威市举行。目前已有两国30多所高校加入。学校作为教育部确定的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受到多方关注和重视。
  在与德合作同时,浙江科技学院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利用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来改进自身人才培养工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夯实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彰显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在长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中,浙江科技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实践”特色。学校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目前,学校工科实践教学课时已占总课时的35%,选修课从总课程的5—10%扩展至40%。在教学实施中通过项目教学、设计性实验等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在工科专业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已接近50%。为强化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积极倡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仅2009年,参与学生就超过5000人次,学科竞赛成绩持续保持在浙江省高校前列。
  “卓越计划”的目标就是要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一目标,浙江科技学院建立起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
  各试点专业根据所依托行业对应用型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制定专业应用型工程师素质能力标准,并确定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素养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重点是引进、消化、吸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工程师的具体方案,并根据我国实际进行创新。试点专业实施“3+1”培养模式,即学生3 年在校学习,累计1 年在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的培养环节主要包括生产实践(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期两周时间和暑假)、工程实践(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
  各试点专业根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引进德国合作院校相关专业的优质课程和企业课程;专业课程全面开展项目教学改革,课程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比例达到90%以上;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卓越工程师培养保障
  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有益经验,浙江科技学院着重引进有工程背景的师资,实施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制度,全面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企业熟悉的占25%以上。学校先后选送154 名优秀教师和实验室工程师赴德国进修学习,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此外,还在企业聘请了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实习、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应用型的人才,这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本着工程师培养“工程师”的理念,浙江科技学院把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引进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加入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队伍,加快青年博士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的工作进度,并把具有企事业工作经历、国外进修学习经历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各试点专业严格遴选教师,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要求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和5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课程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工程系列职称和8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学校将正着手建立现场工程师考核小组,对从事教学的教师或工程师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采用能上能下的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及时更换不胜任的教师。
校企合作创造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条件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成功之处,就是将校企合作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多年来,浙江科技学院在应用人才培养中将校企合作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突破口,着力加强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建立了一大批校企研发基地、教师进修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仅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就有300余个。
  日前,浙江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7级“浙建定向班”的同学奔赴浙建集团在省内外的5个工地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浙江科技学院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试点专业实施“3+1”培养模式,要求学生累计1 年在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通过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学校有效建立起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还正在邀请行业协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负责学生在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企业师资引进、企业课程引进等工作,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密切供求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制度设计,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吸引企业参与课程共建,共同编写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