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前沿动态
前沿动态
专题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前沿动态 > 正文
> 正文

我国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政策与成效

2017-09-21 14:59  点击:[] 字体:

                                                     文章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调查研究报告  专刊21期(总1545期) 2017年7月25日

内容摘要:为推动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明确了转型目标、思路和主要任务。有关部门配套联合启动了牵引性的产教融合项目,还专门设置了机构平台。多数省份制定了实施细则并开展高校试点,积极稳妥地落实部分政策配套。自应用型大学建设推动以来,转型工作已有顺利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为:试点高校在明确定位、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与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教学、双师型队伍建设、组织和资源保障、抱团共建方面有诸多探索,龙头企业与大学共建特色院系班级方面形成一定模式;部分试点院校在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势头方面都有提升。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及高校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产教融合 高等教育

一、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

从我国对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引导举措看,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方向明确,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工业强国等重大战略深入融合,协同部署。推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需全面准确理解政策要素。

(一)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指出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在精英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得到并重。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新型城镇化要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2014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推进中高职衔接和职普沟通。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加快形成培养体系。2014 年5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从而“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该文件同时明确了任务分工,要求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各省份在2015 年出台具体措施。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制造强国战略要“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15 年5 月,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指出,“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作为对以上政策文件的回应,有效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问题,2015 年10 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转型意见》),明确界定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宽口径“应用型”。该文件吸收了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理念,从思路、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方面对省级层面执行落实提出了系统指导建议。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转型。2016 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发展不同类型的一流高校同样存在转型需求。2017 年1 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使“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要求加快推进转型。国务院2017 年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小规模有特色学院。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加强对改革试点的统筹指导,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总结推广试点典型经验……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比例,积极稳妥推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增计划主要用于紧缺人才培养”。可见,转型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的范畴下。

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通过转型促进教育质量提升。2015 年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 年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7 年为“继续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保持一致连贯。

从政策表述演变来看,2015 年“应用技术类”被“应用型”替代,表明转型范围不局限于技术类,教学服务、创新创业类也包含在内,口径更宽。2016 年“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被替代为“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说明转型范围不局限于地方,具备条件即可。除了《转型意见》及教育“十三五”规划,转型表述都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转型目标: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就业

转型致力于改变高校办学思路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转型意见》指出的转型目标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转型思路:以评促转、需求导向、试点引领、统筹协同

一是顶层设计着眼于综合改革。转型是系统工程,涉及院校设置、招生考试、拨款、学校治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等领域,需全面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评估

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以评促转。

        二是需求导向着眼于服务地方。即对接地方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地方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让高校成为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

三是试点先行并开展示范引领。转型主体是学校,应充分发挥有条件、有意愿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省级统筹以加强协同推进。转型责任在地方。应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统筹权,因地制宜,加强区域内资源统筹和部门间协调,稳妥推进。

(四)明确学校主要任务

《转型意见》列出了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

2.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技术技能测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提高招收在职技术技能人员的比例,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

3.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评价、考核、激励等抓手,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4.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将培养人才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

(五)明确政府政策配套任务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应用型高校设置和评估标准。支持地方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

加大政策支持。省级政府要落实和扩大试点高校自主权。招生计划上予以倾斜。将试点高校“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相关人才支持项目。各地可完善相关财政政策,对改革试点统筹给予倾斜支持,中央财政适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省(区、市)给予奖励。

建立跟踪检查和评估制度,总结推广改革试点典型经验。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组织媒体及时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国家引导转型的配套措施

为推动转型,国家层面在项目引领和平台搭建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一)发展改革委产教融合工程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2016 年,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实施产教融合工程。该工程在全国范围共遴选出100 所高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和组织实施。每所高校中央预算内投资达1 亿元,主要支持大型实训中心和基础平台建设,服务行业企业,扶持打造一批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国领先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在推动校企合作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方面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教育部搭建产教融合示范引领平台

教育部近年成立了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服务高校转型作为主要任务和核心工作,在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行业领先企业+高校+中小企业群”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服务国家互联网+战略,2014 年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合作,启动“教育部—中兴通讯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分两期遴选了60 所合作院校。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心与中科曙光设计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百所高校建立“曙光大数据学院”和“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目前已确定41 所试点院校和20 所培育院校。2016 年,中心与中兴通讯、ABB、GE、施耐德、菲尼克斯、发那科等联合启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推动以产教融合方式建设智能制造学院。在医疗健康、数字传媒等方面,类似合作也在推进。

教育部上述合作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构建由大型企业、高校、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已形成了有特色有成效的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建立专业集群。行业领先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行业应用、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专业集群。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以合作院校为基地,推动学校与当地政府、行业部门和中小企业紧密合作,组建区域性、行业性校企合作联盟。三是建立共享的创新生态网络。将同类项目中关联的校企联结成网,共享信息、课程资源、教师培训,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增强企业、高校创新能力和发展动能,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三、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

从我们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多数省份配套制定了实施意见,积极稳妥落实相关政策配套,各省做法亮点不一,下面以广东、浙江、辽宁和四川为例进行说明。

广东省 2016 年出台了引导转型的实施意见,为高校转型提出了9 个主要任务,并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四大保障措施。分别是:对转型高校和专业进行招生倾斜,将其优先纳入部分专业硕士学位培育单位;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激励政策;落实财政支持;改变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体系并与财政支持挂钩。在评价体系方面,建立起了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重点增加产业专业结合度、实验实训实习水平与专业教育符合度、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政行企合作的广度深度等方面的评价。对于14 所转型高校,2016 年省里拿出1 亿元资金进行额外支持。

浙江省早在 2015 年4 月就出台了《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强调凡有意愿的本科院校都可以申报试点,争取用5 年时间使应用型专业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中就读的学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80%以上,前8 位应用型专业就读学生占所在学校在校生的30%以上。全省共有41 所高校申报转型并全部获批准,省里择优遴选10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示范点。新建本科院校申报率为77%,独立学院申报率达100%。指导意见提出了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方式、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增强创业能力六大任务。同时,积极提供保障,在高校评价考核方面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地方需要契合度、高校对地方贡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在职称评定方面,制定《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28 号)》,下放地方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权,允许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引导高校设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职称类型,为转型高校老师创设了多样的职称上升渠道。

辽宁省在 2015 年制定了《关于推动我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先后启动了两批次共51 所高校和另30 所高校的200 个专业进行转型试点,转型高校占地方高校的85%。同时,成立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和不同类别院校代表组成,负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省教育厅配套印发了《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学校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加强引导。按照辽宁省总体规划,试点学校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应用型专业占比要达70%以上;应用型大学和应用型专业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有足够数量的行业企业专家承担实验实训教学,“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沈阳市给部分转型高校对具备博士条件者自主招人权利,不用开展全市统一的公开考试。省政府强调省级高校都必须转型,教育厅高教处按产业分成了四个处室,即农林医药高等教育处、工业高等教育处、服务业高等教育处和社会事业高等教育处,但对下级政府建设应用型大学和推动产教融合没有考核要求。

四川省在 2016 年制定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提出实现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专业在转型高校中达到70%以上,应用型专业在校生占比不低于80%,应用型专业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在具体任务上,提出要建立课程超市,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机制;鼓励高校设立流动岗位,聘请科学家、企业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并作为青年教师的实践实习导师,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适当提高兼职教师比例;实施教育国际化工程,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系统引进岗位职业标准、人才认证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走出去”办学,将一批转型高校打造为东南亚、南亚来华留学的重要目标高校。在政策保障方面,扩大办学自主权,支持试点高校在备案编制内按规定公开招聘教师,支持试点高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生均拨款、学费收入和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干部到国外同类高校对口学习,借鉴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在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适当增加试点高校选派计划;加大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试点高校接受捐赠的实验实训设备、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技术装备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统筹中央、地方两级政策和资金,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四川省还出台文件,引导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择部分专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同时,拟将应用型建设作为关键内容来评估本科专业。

四、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进展与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 年5 月,已有27 个省份的364 所学校进行试点。

(一)试点高校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在办学理念与模式上进行诸多有益探索

目前转型试点学校正在积极探索,两年来在政策范围内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主要表现在确定位、改善治理结构、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优化专业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教学和启发引导、双师型师资建设、组织和人财物上重点保障方面。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大学共建二级学院形式的产教融合已经较为普遍,形成了一定模式。比如,中兴通讯在许多高校建了中兴通讯学院,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大多数与龙头企业共建了类似的特色学院。

下面重点以我们在辽宁、浙江、广东调研的三所院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沈阳大学。沈阳大学是沈阳市属唯一的综合性大学,于2015 年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10 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学校配套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是定位明确,主动服务地方。学校紧紧围绕省市两级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对接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学校提供管理团队、资源和理念,与所在区政府共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大学前学校,让地方报社在校建立合作基地和大学生记者站,服务地方公共服务,也为相关专业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学校的定位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转型路径清晰,每个院系专业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校企、校地共建院系班级形式。2014 年起,学校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万豪国际、联通等大企业,成立了12 个学校层面的企业命名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根据企业需求、学校专业学科优势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远大集团的玻璃幕墙技术国际领先,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没有对应设置,学校整合相关专业成立了远大班,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老师中共同遴选师资,校企双元授课。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的题目来自在企业实习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线实际问题,由校企双导师指导。美术学院采取工作室模式,把企业设备、首饰工艺的示范性生产、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请到工作室,平时学生在工作室轮培,与企业员工和“匠人”一起工作和研发。学生掌握基本工艺,企业提供成本、选择成果并给予回报。共建二级学院方面,交通运输专业牵头和浑南轨道交通共建了现代轨道交通学院,公司负责人兼学院副院长,课程大多开在建设一线;外国语学院和东软睿道联合成立涉外服务外包学院,在学校专门投资建实训室,增加所需课程,强化外语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学生毕业由东软订走,补充东软员工的能力短板;学校与盛京银行合建微金融体验中心,银行派专职员工指导,学生可模拟体验创新创业相关融资、财务事项。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后,学校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人员共同参与,逐个进行专业论证。同时,校企联合解决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问题。特别是,学校利用挂靠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将专业和职业资格进行一一对接,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认证。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创新创业教学部,建设支持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建成来自企业的创新创业导师库,聘请专职教师,开发教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所有学生必须完成6 个创新创业学分,其中3 学分需通过技能大赛、创新项目、创业来完成。学校在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举办创业集市,让学生交流和交易创新创业产品。

四是多渠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明确双师型老师认定的三种标准,一是获得双证认证二是从事相关技术工作三年以上,三是主持过两项以上应用技术研究且成果被企业采纳,其中后两种打破了唯证书的弊病。学校在考评时对双师双能型老师额外加分,在评岗定级上予以政策倾斜。对于横向课题,学校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90%归老师。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作。在两个专业和德国两所高校共建二级学院,由企业和学校老师双向授课,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德双学位,得到德国工程师认证,服务沈阳企业走出去。

2.浙江科技学院。该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多学科全日制省属应用型高校,学校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经验,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于2015 年被浙江省批准为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

一是通过国际合作借鉴,始终坚持应用型定位。学校从1985 年起始终坚持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与德国合作单位相似,明确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的摇篮”。2014 年学校与德国吕贝克用科技大学和西海岸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办中德工程师学院,学院土木和电器两个专业可获得德国专业认证。学校同时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学校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借鉴有关经验。

二是高度重视产教融合项目。学校利用发展改革委产教融合项目支持契机,结合浙江省一些重大部署,将产教融合项目定为“十三五”期间一号工程。特别是,学校2011 协同创新中心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专注于农村秸秆、树叶、竹子等废弃物转化处理;结合“一带一路”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性地培养土木、建筑、电器、机械等一线紧缺工程师;专门调查研究不同阶段企业产教融合的需求和可能性,有选择性地寻找合作企业。

三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坚持“五化”,多举措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来看,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指向学生职业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通过生产化实验实训,实现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联系实践的能力,率先在国内推出两学期实习;通过工程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老师自身应用能力,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占到40%;借鉴德国项目化教学经验,由老师给课题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市场调研、方案设计、产品制作、效果评估、推广应用全流程;通过普及化企业参与实现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学校提供老师指导和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入校即成立或参加赛车、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兴趣俱乐部,开展实践锻炼。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课堂更多采取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实验课程更多安排开放型、研究型项目。

四是坚持学科建设引领应用型专业。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不分开,在服务方支柱产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通过应用技术性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广东财经大学。该校是应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创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2016 年被广东省确定为14 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学校配套制定了《广东财经大学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建设方案(2016―2020 年)》。

一是明确转型定位和目标。学校彰显“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作”的办学特色,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深度融入广东现代服务业,全面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政行企合作”,形成支撑广东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体系。转型总目标是将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财经类转型发展示范校,为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转型提供可借鉴的范式和路径。

二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政府、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类管理,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进行人才评价和晋升;按专业类别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着力引导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财务改革,重点保障应用型大学建设资金。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流应用型学科群,依托优势重点学科和产学研基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博士授权学科,探索“学科特区”模式凝练有特色应用型学科。分类构建“产教融合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双向嵌入式”专业发展战略,改造传统专业和申报新专业。

三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和完善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体系,初步健全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业孵化园、创业梦工厂)体系,与行业企业组建人才培养战略联盟,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及教师培养实践。打造一批高质量的通识课程群、互联网+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商法融合课程群、综合试验实践课程群和国际化全英语课程群。按照“能力本位”理念加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施行业真实或仿真项目模拟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学校特别重视应用文科类仿真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校内仿真实习实行举校体制,在四年级上学期集中利用五周时间,让学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四年的业务,仿真模拟包含社会和市场系统的各种机构,覆盖20 多个专业近千学生。特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设置创新教育学院,规划建设了比较完整有特色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开放式课程是学生校外的有关科研和创意活动,有关成果也可申请转化为学分。

四是共建学院推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学校和广州市地税局建立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开展培训,和深圳正大小额速贷公司共建“微利融”学院。

五是提升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科研上强调“顶天立地”,既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促进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适应转型,科研评价加大了应用研究项目成果的权重和激励。推动“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已有科研机构,向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和行业企业顾问的智库转型。

六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学校在人才引进标准上适当调整,对一些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管理实际经验的行业人士,在学历和年龄上适当放宽,纳入事业编或聘任为实践导师、兼职教授,柔性聘任法人、院长、公司经理进校门。学校专门制定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管理办法,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鼓励老师利用暑假时间挂职跟班、参加博士服务团或参加行业资格考试。在人才评价考核方面较早开展分类评审,设置教学高级职称岗,对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职称评审上改变单一看论文、项目的取向。

七是加强组织和资源保障。党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层面成立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项工作小组。各单位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经费上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专项支持,优先保证转型发展资金资源。在各地高校加快转型的同时,由主管部门和部分高校推动,国家和省级层面出现了不少由转型高校、行业企业参加的应用型大学联盟、校企合作联盟,这些联盟在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平台互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转型发展的隐性资产。比如,2013 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所地方本科高校在天津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 年有178 所高等学校聚集河南驻马店,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发布《驻马店共识》。不少高校还积极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大学探索联合培养合作,为高水平建设应用型大学积累了良好经验。

(二)试点高校转型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由于试点院校大多是2015、2016 年前后开始转型的,转型后的总体发展势头还有待跟踪评估。从我们调研的几所院校来看,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强调学校社会贡献的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名数据,沈阳大学从2015 年的412 名上升至了2017 年的402 名,浙江科技大学从2014 年的441 名上升至了2017 年的377 名,广东财经大学从2014 年的323 名上升至了2017 年的307 名。

毕业生就业率和薪酬水平是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效果的最直接指标。从调研所涉及三所院校来看,沈阳大学2015 年开始转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 2015 届的92.5%升至了2016 届的96.06%。浙江科技学院虽然2015年才被批准为转型试点,但学校自成立开始的主要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2010 年毕业生就业率就达到97.89%,较当年浙江省94.86%的平均水平高出3 个点,并连续7 年稳定在97%以上,一直位居浙江省省属本科院校前列(2016 年位居浙江省第五),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早在2005 年,广东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前身)就启动了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率先在国内建立仿真实习教学平台,学校多年来一直保持“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就业满意度高(综合满意度高达90%)”的“三高”态势。根据《2016 大学生薪酬排行榜》,作为广东地区二本高校的“龙头”,广东财经大学以平均薪酬8630元跻身百强,甚至超越了一些985 院校。

 

                                                                                                                                                              王伟进 刘理晖 董丹丹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