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教育之弦 2017年9月4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实行高校分类的管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的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高校转型这个政策的感召下,转型的先行者其实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去向这个目标迈进。能不能向网友介绍一下他们做了哪些努力,以及有没有成功的可以被模仿的范例?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从国家的政策角度来看,刚才所提到2010年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际上再往前,1993年我们国家第一个教育的中长期规划纲要里面,就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实际上一直是我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间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到了今天,特别是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我们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规模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之上,就需要解决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是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又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结合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当高等教育到了普及化阶段以后,它其中的主要部分都应该是应用型和职业型的高等教育。这个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基本的规律的,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从2010年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分类改革,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到2014年,就是十八大以后,中央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定。这个政策的正式出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应该说,我们的整个国家的政策体系,正逐步地趋于完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这是我们整个国家大的政策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这个实践的探索不只是从三年前开始,实际上有很多好的高校,或者说一些发展思路比较清晰的地方高校和行业性高校,一直在做应用型高校的探索。当然,应该说到了2014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出台,就形成了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趋势。现在已经涌现出不少好的典型的经验。这些典型经验从总体上来讲,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原来相对综合型的地方普通高校,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地方的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地方的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支撑,包括人才培养,包括科技创新,包括社会服务。还有一种类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类型的这些高等学校,它更加聚焦为行业的进步,特别是为行业的技术进步,来提供服务。在行业整个生态体系里面,它就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两种类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对于每一所高校,无论是在我们国家的整个大的高等教育的体系里面,在职业教育的体系里面,还是说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里面,它的定位就更加清晰,它的特色就更加鲜明,它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就更加鲜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质量,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我刚才实际上已经讲到了这个,就是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普及化以后,不可能都是精英的教育,不可能都是研究型的教育,都是普通型的教育,所以,普通型的教育或者学术性、研究型的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里面应该只占一个比较小的部分,大的部分还是如何为行业培养人才,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各个基层一线培养人才,所以,这一部分的高等学校都应当被定位在如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为社会服务的,为企业服务的。本次的高校转型中这个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在哪里?
产教融合是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一个主要的实现的路径。我们刚才讲到了,转型发展就是地方高校怎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怎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实现这个“更好”,高校就必须和行业企业,和产业有一个密切的合作和密切的协同,你才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知道你设置什么样的学科专业,你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你教给他什么样的知识、技术,甚至包括他的一些职业道德,这都是需要通过产教融合这样一个机制来实现的。
第二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科技革命的时代。这个基本的特点就是科技革命的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导致原来相对脱节的这样一个学校的知识教育和产业的技术进步,就不太相适应了。
所以,要求双方进行一个紧密的合作,使技术进步的成果能够非常迅速地反映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间,才能使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在信息技术领域,通常认为,每2.5年,整个信息技术的知识就更新一遍。我们本科需要四年的时间,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培养,我们所培养的这些信息技术的人才,都是跟信息技术这个产业相脱节的。所以,必须实行产教融合的办法。产教融合这个机制里面,校企合作又是一个基本的方式,我们所倡导的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产教融合,使我们的学校,能够跟产业链,跟创新链对接起来。
它的突破点能不能理解为是在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我们同时培养学生是适应目前的行业的发展,或者说产业的发展。可以这么理解吗?
实际上它对我们教育要求是有一个变革,对我们整个产业技术的机制也要有一个变革。我们国家现在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里面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就要求企业和学校,能够各自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怎么各自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实际上对于高校来讲,要把原来传统的人才培养的方式要进行改变,这个改变是什么?是把行业的因素、企业的因素,加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间来,反过来对企业来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人才,需要科技,同样要把原来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革新,这个革新过程,也是要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因素,产学研结合的因素,放到我们这个产业的发展的机制里面,这种改变是双向的改变,通过这样一个双向的改变,实现了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不简单是说,校企双方提供一个合作的通道,合作的窗口,不是这样子,实际上是对双方来讲都是需要他的运行的机制,发展的模式,要有一个变革。通过这样的变革,使他们紧密联结在一起。无论从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世界性的规律。
高校转型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学校去适应产业,产业反过来也要去转型,只有相互之间的转型变化,整个的高校转型可能会变得更好。
只有把双方的要素和资源组合到整个创新链中间,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这个转型发展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挫折或者一些困难?我们采取了怎样的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障碍是很多的。因为对于学校来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微观主体的变革,但是我们把它放到整个社会背景来看,我们看到的既有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原来注重规模、注重普及,转向注重质量、注重内涵发展。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从原来传统的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向现在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其实这些转变是同时发生的。同时发生就意味着:第一,我们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其中某个环节没转,可能阻碍整个社会大的变革。
第二,也意味着这个转变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既需要我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我们办学的思想,我们怎么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是用条件来衡量,说我们有多少实验设备、有多少老师、货币,用贡献来衡量,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多大贡献,为学生的发展做了多大贡献。它需要体制机制的转变,这里面包括怎么去激励教师,怎么去评价学生,教育资源怎么配置,都是需要转变的。所以,还需要其他的很多其他配套的改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原来大家相互独立,现在怎么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政策、体制、机制,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这些其实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当然,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很多好的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说,政府搭台,促进校企合作,发挥了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通过政府,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比如说,通过大的行业领先的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使地方普通高校获得先进技术的一些能力,学校获得能力以后,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就可以更好地与当地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比如说,鼓励高等学校进入到高新园区、产业园区,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密切的协同。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涉及很多学校对学科专业体系进行改革,对课程进行改革,总体来看,我们应该是各个方面都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现在努力做的一项工作,一方面是认真地开展总结,进行研究,来梳理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特别是向有关的政府部门提出好的政策建议,完善推进转型发展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努力地挖掘各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我们的平台,把这些成功的经验能够推广出去,能够复制出去。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有解决的办法,应对之策。
对,确实在转型发展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人都特别担心,在传统的观念中的一些利益机制,会不会使这个事情没有办法推行下去。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来自于基层的创新的动能和创新的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现在不敢说从全国面上来说转型发展一定取得了多少的成就,但是,有一条我们感受到,在转型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这就是我们这项工作能够最终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信心所在。
您在去年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提出了大舰战略的概念,能不能和我们网友简单介绍一下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战略?以及现在这样一个平台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及目前这个平台的建设情况是什么样的?
大舰战略的提出,跟刚才讲的转型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跟目前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形势都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个原因,过去高等教育比较注重规模,注重规模的结果就是很多学校、很多高校都是小而全、大而全。有的学校规模不大,办了几十个专业,规模大一点的学校,办了上百个专业。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办的这些专业都不强,都没有特色。不强又没有特色,就很难为经济社会发展,为行业去提供它的服务。
所以,一定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都要进行聚焦。怎么聚焦?关键就是要找准你的服务的面向,你是为哪个地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服务的,就是要重点做好这些学科和专业,就是对接学校所服务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这是大舰战略提出的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就是刚到的转型发展大家都遇到一个问题,很多学校说,我想为企业服务,可是企业没有积极性跟我合作。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企业愿不愿意跟学校合作,取决于学校有没有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这种合作都是为了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什么要跟学校合作呢?所以,学校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是学校要提升能力,不可能同时去提升这么多学科和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因为这需要很多的资源,需要教师、需要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把自己聚焦到若干个核心的领域上,聚焦了以后干什么?
我们讲到第三个问题,聚焦了以后,在这些学科和专业领域,要打造大舰,大舰是一个比喻,就像原来人民海军,我们都是小艇、小舰只能近海防卫,现在我们部队要提高战斗力,不是说造更多的小船小舰,而是要造052D大的舰,我们造055的大型驱逐舰,造航空母舰,这就是质量的提升,这就是结构的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大舰战略。
大舰战略除了刚才讲到最终要体现大舰的特点,大舰的特点是服务于一个产业链和创新链,多个学科和专业高度集成,有包括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智库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创业等多个功能集成的,这个就是具有大舰的特征。这个大舰实际上是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讲是新时期学科专业建设的一个特点,通过这样一个大舰的建设,促进了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升了它的竞争能力,提高了它的质量,达到了多方面的效果,所以,是具有引领性作用的。
我们提出这个思想以后,得到了很多积极的支持和反响。现在看到,有一些学校,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去做,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面,一部分领域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这样的例子很多了。比如说我们讲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它实际上是一个很年轻的升本的院校,升本以后,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道路,聚焦到0-12岁的儿童服务的领域,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
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以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的水平也提高了,科技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之前在学校讨论转型发展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思想上的顾虑,都希望做高大上的领域。而0-12岁,是不是好像不那么高大上?但实际上真正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面这个天地太广阔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需要服务和解决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原来在观望的学科和专业,都开始为0-12岁这个群体服务。所以,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面,这个学校已经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我觉得0-12岁也好,还是12岁-18岁,每个领域都很广泛,能够挖掘到的点都很广泛。就看是不是找准了产业链,去深入探索了,这可能是转型升级大家最想要关注的核心点。
转型升级最重要的,转型的过程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你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对学校的需求是非常广阔的。原来我们培养人,就是按照原来固定的这些课程,按照固定的教法教学生,甚至一本教材几十年没变化;我们做科研,国家基金委发布了什么样的课题,省里面发布了什么样的课题,我们盯着这些课题,我们设学科和专业的时候盯着学科和专业的目录,这个目录上有几百个学科专业,今年再申请哪三个,这就局限了大家的发展思维和视野,也是导致所谓高等教育同质化和同构化的原因。因为学校办学科专业的时候都是先看这个学科目录,今年再办三个,明年再办三个。
转型发展以后,首先让学校的眼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科学技术进步,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间、在行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间、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间,就会发现,有那么多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有那么多的人才培养是需要改进的,有那么多问题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科研的课题是无穷无尽的,不是只有国家省里面发布的这些目录,是永远做不完的。
最重要解决的问题真的是在生活当中、社会当中,老百姓关注的那些问题,那个才是值得我们教育领域不断探索的。除了刚刚说的大舰战略,还有一个是您提出来的一体两翼的构想。而且这个提出来应该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合作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能不能再和我们介绍一下“一体两翼”的构想?
“一体两翼”实际上是在我们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间,我们去深化它的发展思路,配合我们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提出来的。首先,我们讲中国的教育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同时,我们要有自信,我们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一些探索,它是具有一定的世界的影响力的。
我们中心实际上成立到现在为止刚刚两年时间,两年时间基本上把整个国际合作的格局打开了。为什么在两年时间里能把国际合作的格局打开?很重要的原因,我们提出的很多想法,比如怎么去贯彻落实产教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响应,让大家能够在全球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去找到共识,所以,他们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讲中国教育要有它的自信,我们是能够为世界的高等教育去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的。这是第一个原因。在产教融合方面,在转型发展方面,我们取得的经验,我们是可以跟世界共享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拓展了和发达国家的合作,现在中美,中英,中德,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小的发达国家。
第二个原因,现在国家处在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产业走出去以后,这些国家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不是学术性、研究型的人才,都是技术技能方面的人才。对我们国家的企业也是一样,走出去以后,在当地需要人才的支撑,这些人才的支撑也都是技术技能型的人才,谁能够和我们这些企业结成伙伴走出去呢?显然是我们这些转型发展搞得比较好的跟国内大的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的这些高校,走出去办学,是最合适和最理想的一个校企合作的伙伴。
所以,等于我们把国内的校企合作的模式,变成“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校企合作的模式。这个合作模式,既能使我们国家的企业受益,也能使当地的老百姓受益,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基本的载体,一方面我们跟发达国家展开合作,互相共享改革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为“一带一路”中间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促进我们国家的学校和企业携手走出去。
这个“一体两翼”就是指的同一个产教融合大的体系,两翼就是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合作,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们既能够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也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合作当中提升我们的不断进步的脚步。“一体两翼”战略当中提出了平台对平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这个合作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是哪些?
平台对平台和学校+企业,是我们在“一体两翼”的国际合作中间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的经验。
平台对平台,因为我们国家过去的教育的国际合作,包括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的国际合作,都是以点对点的模式为主的。是一个学校想办法去找国外的另外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学院,一个专业想办法找国外的另外一个学院和专业,然后大家达成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模式,第一,效率比较低,第二,供需的衔接不紧,第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国际合作往往很难把国际合作的成果转化为能够促进国内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的经验和资源。平台对平台的合作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点对点的合作,是基于中国一个平台、外国一个平台,大家能够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使合作的效率提高了,使供需之间的关系能够衔接得更紧,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整体性地去转化国外教育的先进的经验。事实证明,这个合作模式,现在进展得很顺利,说明它符合双方的要求。
第二个是学校+企业。学校+企业是因为我们重点刚才讲的一体两翼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光是在我们自己这个范围里面,实际上我们通过这个来搭建一个国际化的校企合作的平台。我们跟国外的高校合作,跟发达国家的高校合作,目的是为了什么?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最先进的技术在谁手上,在国外的先进的企业手上。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引进来呢?让它参与到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间来呢?
我们现在正在筹建国际先进技术课程创新中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能够把世界上这些优秀企业的一些课程资源能够引到这个课程中间来,然后把它转变为高等教育。我们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刚才已经讲到了,我们的模式就是中国的学校和中国的企业一块走出去,在当地进行合作。所以,本身就带有学校+企业的特点。
我想这个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教育,基础教育不一定适用,纯粹的研究型大学不一定适用,但是从应用型高校到职业院校,都能够在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模式上能够找到自己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目前一体两翼战略在多国深度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还有什么样的发展计划?
现在“一体两翼”目前来讲不是完全平衡发展的,我们首先推动的是和发达国家的合作,跟发达国家的合作,我们和美国,从去年开始就启动了和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的双百计划,所谓平台对平台。在平台基础上,将来我们有一百所中国的应用型高校和美国的应用型高校合作,实际上就是说已经有美国的很多机构,已经加入到这个平台里面,除此之外,我们和美国的科学联盟,和美国护理教育联盟,和美国的风险控制专业人士的联盟,还有和一些区域性的,比如说和加州高校联盟,和德州的教育联盟的合作,都在开始陆陆续续地启动。
另外,我们已经启动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英国的体量比美国小一点,但是也有几百所高校,今年估计会有几十个项目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实现。发达国家由于体量不同,合作的模式都会有差别的,但是都体现平台对平台的特点。比如说我们和芬兰的合作,我们已经基本上有了一个合作协议,我们在中国建立一个芬中的创新中心,有芬兰的多所高校,中国的多所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参与其中,同时,我们又要在芬兰建设中芬的创新中心,同样,芬兰当地的政府、芬兰当地的多所高校,芬兰的企业,地方政府参与进来,也有多所国内高校跟他们开展合作。这是比较适用于这些小的,但是它的教育的水平非常高的,创新水平非常高的国家的合作模式。这一翼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另外一翼就是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们在今年9月25号在西安欧亚经济论坛上专设一个分论坛——第二届“一带一路”产教融合国际合作论坛。我们将会邀请国内很多知名的企业,特别是已经在“一带一路”的很多国家有了具体的合作项目和业务的企业,我们共同研究和商量走出去的实际的方案和计划。发展中国家很多事情相对来讲要复杂一点,但是我想很快会有一些项目落地的消息。
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企业能够和我们的高校之间保持一个紧密的合作。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今天非常感谢陈主任做客人民网,和我们一起聊了关于高校转型的一些话题。我们也希望中国的高校转型能够迈出来的步伐是越来越稳健的,而且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最后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