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期)
加入《华盛顿协议》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得到了美、英、澳等所有该协议正式成员的承认,将推动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工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互认要求高校按国际先进理念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切实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华盛顿协议》助推我国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一)“实质等效”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
《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反映的是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而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缺乏明确细化、可考查的12个方面,包括知识维度、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维度、通用能力维度和态度维度4个维度,具体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其中不少是传统工科教育未能覆盖的方面,如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工程伦理等内容。我国高校应确立以生为本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专结合的培养体系,强化工程教育实践,突出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施全过程多维度的学业评价,实现毕业生标准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的毕业生要求。
(二)“认证标准”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新思路
1.需求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是产出导向理念反向设计原则的出发点,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内部需求取决于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学生、教师等教学主体的需求等。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社会和产业行业、用人单位等主体的需求。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主要依据。
2.目标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如前所述,在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中,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课程体系的设置、软硬件条件的支持、师资队伍的配备等都是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明确了一定时期内(如5年)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主要社会竞争优势,关注的是学生“做成什么”。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关注的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业后“能做什么”。
3.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的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才能实现,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融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导向;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到能力达成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互动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大工程实践教学投入,加强与工业界结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4.持续改进完善质量保障。持续改进需要多个循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包括课内循环、校内循环、校外循环。课内循环,即课程评价(与毕业要求的匹配度和达成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校内循环,即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估,根据监控过程发现的问题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结果,改进培养过程和毕业要求;校外循环,即广泛邀请相关利益者参与质量评估,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用人单位评价制度,校友、家长、行业企业专家各方参与社会评价机制等。
二、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工业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校、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十年来,学校针对全校70个专业中的33个工程类专业,着眼全体学生,逐步树立起工程教育的产出导向理念,从建立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四大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结构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弱化、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不高四大问题,构建与产业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工程教育专业体系,建立敏捷响应内外需求的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实现工程类(拔尖、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有效对接。
1.创新体制机制,落实需求导向的工程类专业培养目标。学校重视产业行业与用人单位需求,将其作为制定与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体制机制。成立校长为主任的人才培养委员会,所有33个工科专业全部建立行业专家比例超过50%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学校以专业认证评估为抓手,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审核评估要求,开展常态化的校内外相结合的专业评估。全部工科专业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已有1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业认证,比例达到1/3。
2.突出工程教育特点,反向设计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化、大类课程平台化、专业教育工程化,不断完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工程类创新人才的要求。①通识教育模块化:建立通识教育必修模块(五类课程,1~2学年完成)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与创新创业五大模块,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模块中至少选修1门课程),满足工程人才解决复杂问题对复合型知识结构需要;②大类课程平台化:33个工科专业按5大类招生与厚基础、宽口径培养,设置平台式大类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③专业教育工程化:突出工程教育专精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总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30%以上,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增加4学分“创新创业训练”。
3.打造四大平台,支撑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教学。学校以加强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按照“完善体系、拓展资源、开放共享、加大投入”的总体思路,打造科教融合、校校协同、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四大平台”,促进多元主体在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工程实践教育长效机制。①建立科教融合平台,强化工程意识与基本实践能力训练;②建立校校协同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共享、学生互换交流等方面合作;③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训练;④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强化研究创新能力训练。
4.立足三个循环,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起“一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结合”(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三循环”(课内循环、校内循环、校外循环)、“四检查”(开学、期中、期末、日常教学检查)、“五评估”(评学、评课、评教、评管、评专项)、“六反馈”(向学生、教师、学院、部门、领导、社会反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和运行模式,从理念落实、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组织和资源支持、信息收集反馈和利用,形成全方位的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其中“三循环”是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核心。课内循环改进教学活动,包括学校开展的课程标准建设与课程评价、“四维一体”(领导、专家、同行、督导组)随堂听课、师生教学互评、学生教学信息员监督与反馈等;校内循环改进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包括学校开展毕业生评价、学院教学业绩考核、院长教学述职、校内专业评估、质量报告公开等;校外循环改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包括第三方机构专业认证、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