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顾永安 人民政协报 2018年11月21日
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历程,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斐然成就在这短暂的40年时间里在教育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挥洒了厚重的一笔。
复原——启动期(1978年—1984年)
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并为教育事业的改革“端正了方向”。同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战略思想为高等教育改革规划了行动纲领。1983年4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指出,要加速发展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任务是恢复高等教育的正常运行机制。确立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恢复了正常的招生考试制度、重立了教育体制、调整了运行机制、形成了基本的规章制度,重在探讨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此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范式带有鲜明的“精英教育”烙印。
探索——驱动期(1985年—1998年)
1985年5月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和高等教育所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于198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理顺了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扩大了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权限,加强了对高教改革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经费问题也提出了具体举措。199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应在办学体制、招生、专业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德育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等环节着手进行。1995年7月国务院转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同年11月启动的“211工程”等极大推动了高教体制改革。1998年1月在扬州举行的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推动了高教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探索和试点。
这一阶段,我国高教改革的重点是体制改革,涉及到外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内部的管理体制、自身的办学体制与外在的社会服务机制、“进口”的招生制度和“出口”的就业、与“人”相关的人事制度和与“钱”相关分配制度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部门办学、“条块分割”、“学科壁垒”、“专业过窄”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逐步明确;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权逐步扩大;调动了各大省、市的办学积极性,使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奠定了基础。
深化——发展期(1999年—2009年)
由教育部于1998年12月颁布、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1999年1月,影响深远的“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1999年6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高校扩招的决定。这一系列举措使高等教育规模、毛入学率、高校招生人数得到了显著变化,扩大了教育公平的范畴,民众的教育认同感得到了提升。2002年颁布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推动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该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注重教育质量提高,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注重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促进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总体来说是规模与质量并行,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学科建设方面,恢复增设了大量曾一度被取消的专业,新设多个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拓展了高精尖行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强了对传统学科的改造以及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的建设。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布局与结构方面,千校一面的情况有所缓解,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型、学科与方向呈多元发展趋势,各校办学特色逐渐形成。在社会服务方面,高等教育和社会各界的互动显著增强,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了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丰富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在对外交流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更加规范,合作层面更加纵深,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课程的引入、原版教材的使用、学生的对口交流,还是孔子学院的兴办、汉语国际化推广等,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质量提高方面,“211”工程和“985”工程极大地加大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科学、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全面——提升期(2010年至今)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自2010年始,中央及教育部领导等在多个场合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改革持续关注提高质量。2013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涉及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等诸多方面。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2014年7月开始的“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拉开了高等院校综合改革的序幕,掀起来高校综合改革的热潮,此次改革较之以往涉及面更广、更为全面。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了一大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2015年8月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2017年1月实施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这两个文件对“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工作程序等都作出了明晰的规定,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进程。2018年6月21日,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全国本科教育大会在成都举行。会议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主题,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把本科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全方面的改革,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部分省市区已经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领导等方面的工作,使高等教育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有效破解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发展的难题。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信息化教育的改革、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促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断提升了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工程提高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壮大了高层次人才队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展开,使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吸引力大幅提升。